紫金BLOG
紫金BLOG
Zijin blog
七年磨砺,从西澳学子到项目尖兵的成长答卷
2025/09/08 855

本文作者为虞孟正浩,紫金智信智控高级工程师,金年会官方网站入口2021年、2022年优秀青年人才,第二期雏鹰计划入选者。

七年光阴,从初出茅庐的“海归”学子,到敢扛鼎、能破局的项目骨干,我的足迹印在了集团海内外多个自动化项目的现场;在紫金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,完成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成长蜕变。

序章:初遇紫金,熔炼初心

2018年,金年会官方网站入口在西澳大学的那场招聘会,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职业蓝图。

彼时,我对矿业的认知还停留在“粗犷”与“遥远”的模糊印象,但紫金展现出的广阔平台、蓬勃的发展动力,以及清晰的成长路径,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火焰。

那年10月,我告别澳大利亚西海岸夏日的明媚阳光,怀揣着对技术工作的热忱,回到祖国的怀抱,正式成为紫金的一员。

入职后的第一站,是前往紫金铜业的生产一线实习。

在这里,耳目所及,皆是澎湃的创业激情,心中激荡,尽是滚烫的青春热血。

忘不了的震撼,来自亲眼目睹集团首个无人行车项目建设——当数十吨行车挣脱人力操控,在轨道间精准抓取、平稳转运精矿粉,钢铁巨臂的每一次起落,都叩击着我对 “无人化” 的认知边界;

止不住的惊叹,源于近距离观察全自动转炉风眼清理机的高速运转 —— 当机械臂顶着高温炉膛的灼热气浪,高速往返、精确捅打堵塞风眼,金属与烈焰的每一次碰撞,都刷新着我对“自动化”的实践想象;

挡不住的前行,是共同探索银精炼车间自动化的执着 —— 当我们尝试将制粒、浇铸、下线全流程托付给冰冷机器与精密代码,追求“人退机进”的每一步突破,都承载着我们对“智能化”的迫切向往;

浇不灭的斗志,源自搭建集团首个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的信念—— 当一根根线缆在空旷车间铺就数据脉络,一行行代码在深夜屏幕调试出运行轨迹,每个细节的反复打磨,都凝结着我们对 “数字化未来” 的炽热期待。

虞孟正浩参与研发的全自动转炉风眼清理机

兴奋与压力如影随形,正是这一个个扎根生产 “前线” 的项目,推着我从亦步亦趋、不敢逾越的学习者,快速蜕变为能独立推进方案的实施者,能统筹各方资源的协调者,最终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技术尖兵。

集团“金榜生”培养体系如同一座熔炉,彻底锻造了我。

入职一年,编程与项目实施的重担便落在肩头;两三个项目摸爬滚打下来,我已能独立擎起一面战旗。如今,我更肩负起“传帮带”的责任,指导新一批金榜生成长。这种“老兵带新兵”的传承,在并肩作战中传递的不仅是技术经验,更有那份攻坚克难、永不言弃的紫金血脉。

鏖战:风雨洗礼,铸就担当

2022年,是我紫金生涯中刻骨铭心的一年,两场硬仗让我对 “责任” 与 “坚守”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那一年,在紫金山南口,一项关乎矿山环保安全的紧急任务,遇上了持续不断的强降雨。汛情告急!3万方环保系统必须提前投产,为矿山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。

虞孟正浩(右)在紫金山低品位项目中控室

可天不遂人愿,疫情阻隔导致原定的自动化施工队伍无法悉数到位。危急时刻,我带着仅有的2名工友,一头扎进了暴雨倾盆的项目现场。工期就是命令!没有退路可言。

白天,泥浆没过脚踝,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敷设线缆,雨水顺着安全帽檐流进衣领,冰冷刺骨却浇不灭心中的斗志;夜晚,在临时撑起的帆布下,借着微弱的手电光争分夺秒地接线、调试,手指冻得发僵,就搓一搓、哈口气继续干。

最棘手的难题还在后面:关键的计算机与软件因物流阻滞无法按时送达。紧急关头,我们翻遍库存,用老旧的模拟信号数码板屏幕拼凑出临时解决方案。

当最后一块仪表在暴雨中亮起运行指示灯,整个系统在预定时间轰鸣启动时,雨水、泥水与汗水混在一起模糊了双眼。现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,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。

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,唯有成功的喜悦在胸中激荡。

建设中的紫金山南口环保系统

也是在这一年,紫金铜业卡尔多炉DCS系统升级项目的工期,从原本的10天被极限压缩至5天。所有人都清楚,设备停机一天,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,我们必须分秒必争!

停机前,我带着团队一遍遍核对方案、模拟流程,把准备工作做到极致;停机指令下达后,我们直接开启“连轴转“模式,按预定计划迅速部署设备、调试系统。最终,我们硬是又抢出了两天时间用于调试,确保系统如期点火生产。

这些经历,像烧红的烙铁,将“艰苦创业、开拓创新”的紫金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。它让我明白:没有翻不过的山,没有跨不过的坎,真正关键的,是那份迎难而上的决心与主动破局的智慧。

蜕变:故地重游,再立新功

项目的一次次锤炼,让我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,也推动着我不断突破自我边界。

2022年,为响应集团数字化转型,紫金智控公司成立,我有幸成为初创团队的一员,并担任工程技术部副经理。角色的转变,让我从专注技术的“螺丝钉”,逐渐转向带领团队、培养新人、兼顾技术与管理的基层管理骨干 —— 这不仅是职责的拓展,更是能力的全新考验。

这些年,我的脚步从未停歇:从上杭本土各单位,到渤海湾畔的海域金矿,再到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诺顿金田,每一个项目现场都留下了我的身影,而我也在这些经历中,为集团基础自动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2023年,为支援诺顿金田新建选厂的自动化系统调试工作,我再次踏上西澳大利亚的土地。

虞孟正浩(右三)与诺顿金田项目团队的合影

当我站在熟悉的土地上,万千感慨涌上心头:五年前,我还是坐在校园招聘会里,对矿业充满好奇却不知“山高井深“的职场新人;五年后,我已能从容地与西方工程师谈笑风生,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协同合作,亲手为自动化项目搭上一块块“系统”积木,并配合技改、稳定生产,最终见证新建选厂顺利达产。

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圆满完成,更是我个人在紫金平台上一步步成长的最好印证。

回望:紫金沃土,破茧成蝶

回望这七年的紫金岁月,仿佛一部快进的成长电影:画面里,有我紧随师傅脚步的青涩身影,有我在风雨泥泞中带队冲锋的项目瞬间;有我面对复杂图纸眉头紧锁的年轻模样;也有如今统筹协调、培养团队的成熟姿态。

在战争中学习战争“,这七年里,我收获的远不止是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。代代传承的紫金精神,更教会我如何在重压下挺直脊梁,如何在困境中点燃创新的火花,如何在挫折面前永不言弃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未来,我将继续在紫金的沃土上砥砺前行,为集团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力量;也将带着这份成长和蜕变,在这数字化征程上,书写属于自己的更精彩篇章。